- Published on
台灣人的邏輯問題
- Authors
- Name
- 走歪的工程師James
台灣人的邏輯問題
最近發現網路上很多人有「用粗糙的邏輯吵架、反駁」的問題。
要跟他們討論很累,要先長篇大論指出邏輯的錯誤,然後對方又會提出邏輯錯誤的觀點。但這邊不回應的話,又會「看起來像」是自己被論破了。所以想發一篇文,一勞永逸。這邊用一個例子
研究指出:
Early aggressive behaviour is one of the best predictors of adult criminality
翻成中文是:
早期的攻擊行為是成年後犯罪的最佳預測指標之一
先別管這句話是否真實,我保證很多人看到100%會出現這種反應,嘗試想反駁: 「我遇過xxx,小時候有攻擊行為,但成年後非常正常。」 這種反駁是粗糙的邏輯,原因是因為,該研究結果可以達到以下結論:
- a. 小時候有攻擊行為,跟犯罪有很高的相關性✅
- b. 隨機選一個早期有攻擊行為的人,有犯罪的機率比一般人高✅
該研究結果「不能」達到以下結論:
- c. 小時候有攻擊行為,長大就一定會犯罪❌
- d. 早期的攻擊行為是唯一會影響犯罪機率的要素❌
前面說的「反例」,只能反駁c,但研究結果本來就沒有宣稱c是對的!所以這個反駁是沒有意義的。
另外,anecdote(單一故事、案例)在統計上是沒有意義的。幾乎任何法則,你都可以找到反例。抽菸的人可能可以活到90多歲,一個保持健康生活的人,也可能英年早逝。
這些反例並不能「證明」研究數據是無效的。 我認為anecdotes並非無意義。假如你生活中不斷觀察到重複的現象,那提出一些猜想、假說我覺得是合理的。例如:「我遇過xxx,小時候有攻擊行為,但成年後非常正常。」
你可以做出合理猜測:
- 或許除了早年的攻擊行為,還有其他很重要的因素✅
- 或許早期的攻擊行為不是根本原因,而是一種連帶產生的後果而已✅
但你不能用你生活的觀察,來「反駁」研究數據的結果。 希望更多人知道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