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blished on
其實我不愛旅遊,為何要搬到國外?
- Authors
- Name
- 走歪的工程師James
2023年以及2024年,台灣女性出國人次皆明顯高於男性,尤其20-49歲這個年齡層最明顯。甚至,在20-29歲,女性的出國人數達到接近男性的1.5倍。
身為一個不愛旅遊,但最近又剛搬到澳洲的台男。我想可以跟大家分享我自己的看法。讓常常不受到重視的男性觀點,也受到一些了解。
在兩個月前左右,我搬到了澳洲。而大多數人對於澳洲或是打工度假的印象,就是邊打工、邊度假、邊旅遊。也有一些人認為,這就是當勞工做底層本地人不想做的工作,還自己覺得很爽。有些人則是覺得,是從台灣的職場逃避,之後還是要面對現實。
這些刻板印象,有一部分是事實,也有一部分不精確。
然而,跟大家說句實話。
其實,我並不喜歡旅遊。說到旅遊,不外乎就是採景點、拍照、打卡、購物。有些人可能喜歡歷史文物、博物館之類的文藝類、又或是有些人喜歡去動漫景點、演唱會等等。
但是,對上面這些東西,我大部分都沒有興趣。
我們一項一項來說。
拍照打卡
過去每次出國旅遊,在國外短短幾天的時間,要趕一堆景點行程,忙著拍照而感到緊繃,無法好好放鬆,對我吸引力實在不大。
購物
以購物這點來說,在經過多年摸索,已經逐漸找到自己喜歡的服飾風格。加上以及每次大量購物後的空虛感。好幾次這樣的循環已經讓我現階段不太想繼續購買很多不需要的東西。
現在我已經開始刪減掉生活中大部分不必要的東西。心態轉變之後,對我來說購買不必要的東西,不但不會感到滿足,反而感覺是浪費錢與負擔。
博物館
身為理工直男的我,雖然喜歡創作影片作為一種表達形式,但除此之外對於歷史文物這類東西,除了走馬看花式的掃過去外,也感受不到更高層次的精神收穫。
所以,對我來說,旅遊比較像是跟家人、或是朋友聚在一起的,創造一種回憶的一種藉口。對我來說這是旅遊最大的價值。撇除掉這個因素,我其實完全不會想要去這種傳統意義上的「旅遊」。
再加上旅遊通常要花不少錢,自然就會覺得與其花這筆錢去旅遊,我不如把這筆錢存下來,拿去投資,累積資產,甚至讓我早點財富自由脫離痛苦的上班生活,不是更爽。幹嘛把錢花在旅遊呢?
這應該反應了不少台彎男性的想法吧。
這樣看起來,好像旅遊基本上沒有任何東西是吸引我的。
那麼,為什麼會想要到澳洲「打工度假」呢?
一般我過去經歷的旅遊,通常是在舒適圈內的旅遊,在一整段的旅程中,除了買東西外,幾乎不太會跟當地人說到話。就只是短暫的去一個國家、或一個城市待幾天,之後,就彷彿一場夢境結束一樣,回歸到每天工作的日常。
絲毫沒有任何改變。
這種形式的旅遊,對我來說並沒有很大的吸引力。
對我來說,出國最有意義,也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成長的機會」。我覺得可以用神奇寶貝、或是保可夢這個遊戲來做比喻。
人生是一個遊戲、一個升級的旅程
在寶可夢這個遊戲中,一開始你只有一隻5等的初始保可夢。

你在這個旅程中,收服了不同的保可夢、獲取經驗值升級、進化、挑戰不同的道館、。 而在旅程的終點,你已經有一個平均等級七八十的隊伍,並擊敗遊戲中最強的代表四大天王。甚至不知不覺,把保可夢的招式、屬性都背起來,作為訓練家的技術與知識,也有所增長。
這個遊戲最好玩的地方,就是在旅程中不斷變強,所經歷的故事。
如果從一開始,就直接跳到通關畫面,卻沒有中間經歷的冒險、隊伍滅亡、練等重新挑戰的過程,那就一點也不有趣了。
我到澳洲居住,磨練自己生存能力的同時,還能夠存錢、獲取跟各種不同國家的人的社交經驗、了解各種我過去認知以外的生活方式。
不覺得這樣的過程,跟遊戲非常的類似嗎?之前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未來有時間可能做成影片。這篇文章中我把一個人可以提升的所有能力分稱三大類。而其中的物理與智力屬性,不管你身處在哪一個何時何地,都可以進行鍛鍊。所以居住在哪邊並不重要。但是精神屬性方面的能力,例如社交、或是心態這部份的東西,在國外居住可以更大幅的提升訓練的效果。
我認為這個遊戲的比喻真的非常貼切的原因就是,當我過去發現,就算得到財富自由,人生也不會因此幸福美滿,還是得走下去,找到自己的內在驅動的時候,我慢慢開始能夠把人生當成一場遊戲。最重要的是享受中間升級、變強的過程。而不是一開始就滿等的狀態。
接下來我想說得更實際一點,用這樣的框架去拆解,目前為止我國外居住我體會到的成長機會
成長的機會
在國外居住,就像是另類的精神時光屋一樣。
你也可以想像是一個特殊形態的修練場,可以針對某些能力進行高效率的修練。
而這又包含了「面對未知」、「突破舒適圈」以及「建立關係」、「重塑自己」等等不同的層面。我們就一個一個來看。
面對未知
分析癱瘓、焦慮、缺乏行動力,是當代最常見的問題。
然而,不管再怎麼腦內沙盤推演,當面對大量未知的時候,你都無法知道事情真的發生了,你會變成怎樣的狀態,做出怎樣的行動。
當你對未知的事物做想像時,你只是在用自己有限的知識庫去模擬。但是這種模擬永遠不會是精準的。
舉例來說,我來到澳洲之前,並不知道,其實歐洲國家來澳洲打工度假的人數是不亞於亞洲的,甚至在他們的世界觀之中,這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當我到當地看到現狀,瞬間更新了我的認知。
人很擅長欺騙自己。當我們認知更新時,往往並不會意識到,過去的自己是錯誤的。
要是我沒有靜下心來寫這篇文章,我也不會回想起,我來到澳洲之前,對於澳洲的想像與理解其實很多都是不精準的。
很多時候,我們必須要直接跟現實世界衝撞,才能夠修正很多不精準的認知。而有過數次這樣的經驗,也會更能培養,不過早下結論,假設自己的無知的態度。這樣覺察,就是一種很重要的精神屬性上的成長。
再舉另外一個例子來說,我在出發前,開始想要嘗試極簡主義。於是我在腦中預想出國後會遇到的各種情境,盡量減少我的所有物,以及帶出國的東西。並只攜帶必須的用品。
然而,不管我怎麼想,還是要一直到出國之後,才會真正得到反饋,知道哪些東西真的會用到,哪些不會。
理論上誰都知道,極簡主義,就是只留「會用到的東西」,丟掉「不會用到的東西」。 但是,是一直到出國之後,我才更深刻體會到,什麼是必要的,什麼又是不必要的。
沒有感情經驗的人,在YouTube看再多的兩性、紅藥丸知識,學再多的心理學、書籍,也無法完整學到,真正經歷一段關係會學到的東西。
沒有澳洲打工經驗,看再多人分享經驗,你也無法知道,自己真正處在那個狀態下,會有怎樣的心境變化。甚至你的人生目標與意義,都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改變。
當這樣巨大的改變發生時,就會突然發現,你過去煩惱的所有事情,瞬間都失去意義了。
我想,當代人很大的一個問題,就是什麼都要追求攻略,好像一定要先找到一個安心、保證不出意外的攻略,才敢踏出門行動。
然而首先攻略這個東西本身,不也往往剝奪了這個旅程的樂趣嗎?
再者,實際嘗試過後就會知道,很多時候現實不會照著攻略走。因為真實世界的變數實在太多,只要有一個小小的偏差,蝴蝶效應就會大大的影響下一步的行動,而的原先的腳本,也就沒有任何價值了。
所以最可怕的就是看了攻略,有以為已經知道一切,但其實只是活在名為知識的虛假幻象之中。
突破舒適圈
在網路上,很容易看到居住在台灣的外國人說台灣的優點之一是「台灣人很友善」。 然而,過去二十多年一直生活在台灣的我,並沒有感受到過台灣人「友善」的地方。甚至我感受到的是「冷漠」。
我過去一直覺得,這可能只是因為外國人會得到特殊待遇而已。
來到澳洲,我才發現,有其實是「旅行者濾鏡」的效果。
這並不是單純指「台灣人會對外國人比較好」這種外在的因素。
而是一部分源自於「自身」產生的濾鏡。
首先,當一個人隻身到國外,把自己歸零,你本身已經是少數人了。也已經是某種程度上突破舒適圈的,處於弱勢狀態。
你勢必得從0開始建立連結,並且尋求各種幫助。當你踏出這一步「突破舒適圈」,主動去建立關係時,並知道怎麼尋求幫助,就會發現「很多數人都是友善的。」
比如我前陣子跟附近的鄰居借板手來用,要是我身在台灣,我大概會直接用蝦皮自己買一個。幾天內就送到了。蝦皮是很方便沒錯,但也奪走了我可以體會「人類的友善」的一次機會。
不可否認,外國人偶爾的確會的到特殊待遇。
不過,我更想強調的是,很多時候大家體會到的好處,往往是因為,你不知不覺中主動「突破舒適圈」,而得到的,並不是因為真的這個國家的人比較好。
「那麼,國內難道不能突破舒適圈嗎?」
我認為,這個是一個訓練場地、以及效率的問題。
當你處在國外,你就處在一個,default狀態就是「鼓勵、甚至必須突破舒適圈的環境」。
你突破舒適圈,是會得到真實的獎勵的。你也很容易遇到正在突破舒適圈的人。而不會像在你熟悉的環境時,想要突破舒適圈,卻感覺格格不入,像是在玩家家酒遊戲自high,就算做了,好像也得不到什麼好處。而不做,好像也不會怎樣,還是活得下去。當你停留在這樣的環境,自然很難得到快速,巨幅的成長。
當然,不可否認有些人就算到了國外,也是使用「舒適圈內」的玩法在玩這遊戲,只跟同國家的人互助,並到處尋找攻略,用最安全的方式,完成這個旅程。
這兩種方法最大的差別,就是一個是想要最大化過程中的享受以及能力的成長,另一個則只是把遊戲通關,當成最優先的目標。
我們就不比較哪種比較好,我想表達的是,如果你好好利用這個有利的環境,是可以大幅提高這段經歷,以及這段時間的累積的。
挖掘不同的世界觀、故事
仔細想想,我在來到澳洲之前,雖然我會說一些外語,但只有在幾次的場合碰巧跟外國人簡短說過話,並沒有長時間跟外國人長時間深入交流過的經驗。對我來說,他們是種遙遠卻真實的存在。
實際面對面交談過號,你會發現他們只是跟你差不多的普通人。或許,他們從小到大,活在跟你完全不一樣的世界。也有跟你差很多的世界觀。然而,這也是認識外國人的有趣之處。他們身上有很多東西等著你去挖掘。
有時候你甚至會發現,讓你深陷苦惱的許多問題,或許從來不會出現在他們腦中。比如很多人煩惱要怎麼賺錢買房交女朋友,但在世界的彼端,卻有些沒有穩定工作、完全活在當下的人,卻有著豐富的感情故事。
你煩惱著怎麼考好成績上大學,擠進知名企業,換來的是每天通勤上班的殭屍生活。但有人是連大學都不想讀,高中就輟學,在鄉下工作,反而每天過的逍遙快樂。
很多僵固思維的產生的痛苦與煩惱,其實都是畫地自限,沒有意義的。因為當你的認知打開一個新的維度,這些問題往往就迎刃而解了。
世界各地的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實在太多種了。
你知道之後,也可以做出選擇,選擇你自己想要的方式。
重塑自己
經過前面的面對未知、突破舒適圈、挖掘不同的世界觀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會對你自身產生一個「版本更新」。這樣的過程讓旅行不再只是走馬看花,錢花了就沒了,之後就回到日常生活的短暫夢境,而是實質對你自己身上,產生一種價值累積的投資。
這段經歷,也能夠讓你的下一段冒險
他可以讓你產生實質的提升,讓你更了解自己。
過來人的心聲
說完了我不愛旅遊,卻選擇居住在國外的原因之後,
最後,身為一個台男,我想說的是: 如果不喜歡出國,沒有關係。我到現在,也不會覺得我喜歡旅遊。
當代台男很容易面對的困境,就是我明明不喜歡,但為什麼好像得迎合主流的價值觀,才是對的,才會受歡迎,受到認可。為什麼我不能好好的看我的動漫,打我的電動?
至少,這是我曾經處在的困境。
我想說的是,其實你並不需要迎合。
你可以不喜歡旅遊,你也可以繼續看你的動漫。事實上,我在澳洲遇到很多歐洲人,都很喜歡動漫。
但重點是,如果當下你的狀態是痛苦的,並想要突破現狀,就不能不具有開放的心態,去探索這個世界,並面對未知、磨練你所缺乏的能力,補全你缺少的認知,抹除不精確的偏見。
當你踏上旅程,你會看到新的一種生活方式。
一種不同看世界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