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blished on
2025最值得學習的高價值技能
- Authors
- Name
- 走歪的工程師James
(影片版)
年末特價折扣
目前我的程式語言課程特價中,期限2週,只要使用折扣碼2024FINAL,即可現省1000元。
正文
要說我認為現代最為重要的技能是什麼,我會說是「融會貫通」的能力。
這是一個很難用幾個詞彙就描述的能力,因此我想透過描述一些特徵的方式,來描繪這大概是怎樣的一個能力。
思維的彈性
首先,是「思維的彈性」。
人類作為一個生物,隨著年齡思維會慢慢僵化,越來越不容易接受新知。這是每個人都逃不了的。小時候,只要生活上接觸夠多,自然會潛移默化快速吸收周圍的資訊。但是一旦到了一定年齡,你會出現很多成見、腦袋生理上也會變得更不容易吸收,你會傾向使用自己「習慣」的方式來做事情,而不願意嘗試新的方法等等。大家家中應該也有長輩,明明其他家人都很常說國語,卻不會說國語、也聽不太懂的吧。但是,很難想像一個小孩,能夠待在一個語言環境,卻不會自動學會一個語言的。
那麼,要如何避免這樣的窘境呢?
當一個人本身在思維還具有彈性的時候,如果已經經歷過很多次「精通一個技能」的經驗,就有可能能做到「提取」(transfer)這件事,把這過程的規律抽取出來。那麼就算年齡增長造成一些限制,他就會有更高階的認知,他至少能用意識來「強迫」自己,進入痛苦的從零開始學習過程。
而當一個人沒有這種經驗或是意識,那他自然就無法掌控自己,「強制」讓自己學習,因此就會照著身體自然的本能,年齡增長就慢慢停止吸收新知了。
當你具有思維的彈性,也就可以「突破知識上的舒適圈」。
這分成兩個層面:
- 廣度
- 深度
首先是廣度。通常,我們會對自己已經學到一定程度的領域,感覺到更舒適。例如,一個英文很厲害的人,不一定能把其他語言學得很好。因為從0開始學習東西太痛苦了,用我習慣的英文多舒適、方便阿!
而一個學會很多語言的人,可能已經習慣學語言初期的痛苦,但是換到其他的領域,例如攝影、又或是物理、數學,他可能又沒有辦法忍受這個痛苦,而無法突破「語言」這個舒適圈。所以單純在廣度這個層面,其實也是有分不同的層級。
再來是深度。當我們把一項技能提升到一個程度的時候,要持續往上提升,是需要刻意、有意識地學習的。
比如學一個語言,如果只是單純移居到國外,沒有刻意練習或提升的思維,那麼達到「可以會話的程度」,大概就是極限了。但是要聊有深度的話題,又或是掌握幽默感、很多同義詞間細微的差異,這些都不是都完全不思考,單純待在那個環境就能掌握的。(除非是年齡很小的小孩)
因此你會發現,當你對自己能能力滿足(complacent)了,你就會停止進步。要持續進步,也必須要有突破「深度」的舒適圈的「意識」以及「心態」。
就我的觀察,絕大多數人通常只會具有一種專業,就算在這個專業領域很厲害,並無法把這個經驗提煉,並重新套用在學習其他領域上面,進而精通其他技能。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無法突破「知識上的舒適圈」。
這個話題之前也有聊過,可以參考之前做過的兩個影片:
「融會貫通」能做到什麼?
最後,我想談談,當你掌握「融會貫通」的技能之後,你應該會具備怎樣的能力。
對自己的能力有所認知
首先,你應該能夠認知到,自己處在怎樣的等級。
這對於自己已經學到一定程度的領域,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困難的是,能夠把這個能力延伸到相對比較不熟悉的領域。舉例來說:很多人會覺得經營自媒體很需要運氣。但這其實是一種精度很低的見解。以我自己來說,當我看到一個頻道吸引不到人來看,我通常很快就可以看出來,它哪些地方可以嘗試改進。包含我自己的頻道,我也看得出非常多種未來可以嘗試的方向。而當我看到一個成功的自媒體,我也能夠看出來他在什麼點做得好,導致成功。
當你具備這種認知的時候,你會覺得一切都是「可控」的。也不會認為需要多大的運氣成分了。
比如以製作影片這個技能來說,我完全知道現在我的能力在什麼等級,我也知道怎麼判斷一個影片的品質。我看到一個高品質的影片,我看得出來他在我之上。我也知道什麼影片在我之下。除此之外,我還很清楚地知道,如果要繼續提高這項技能,大概會需要怎麼做,練哪些技能。
不管套用在任何技能都是一樣的。當你具備「融會貫通的能力」,就算是在一個你不是很熟悉的領域,至少你也能夠意識到自己還在很新手的階段。而不會完全給「達克效應」宰割,完全無法判斷自己的程度,或是把很多「可控」的東西看成「運氣」或是「黑魔法」。
該怎麼繼續提升?
當你具備「融會貫通」的能力,你也會能夠快速找到方法,讓自己繼續提升。這個包含很多步驟:
- 首先,你先認知到自己等級在哪邊
- 再來,你要知道去哪裡找資訊、方法來提升,又或是找人教你
- 然後,你要能夠判斷,哪些是好的資訊,哪些是不好的資訊
- 最後,你要能夠執行,挺過學習痛苦的過程,才能實際掌握
很多人在第一關就掛了,並不會意識到自己有地方可以改善。這就是上一個段落說過的。
就算你知道自己還能改善,到了第二關,可能也不知道怎麼去蒐集資訊。
就算找到資訊,你也不一定能判斷,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甚至可能陷入過度分析、分析癱瘓的情況,而無法做出行動。
就算你開始行動了,可能也無法堅持。一個技能要學到一定程度,數個月的堅持不懈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你也可以看出來,這四道重重關卡,要能夠全部都通過,絕對不是簡單的事情。
到底如何掌握「融會貫通」的能力
透過上面的描述,我想大家應該有個大致的理解,我說的「融會貫通」的能力,是怎樣的一個能力了。
那麼,到底要如何掌握「融會貫通」的能力呢?
知識總量
我認為有價值的東西通常沒有什麼捷徑,第一個需要的還是「知識總量」。
量變會產生質變。一個知識的體系的形成,都是從零碎的知識開始,然後堆積出規律,最後形成系統。 以語言來說,小孩自然學習的過程是:
單字->片語->簡單陳述句->條件句、子句
而不是像一般教學的方式,一開始直接教文法。數學的學習過程也是:
簡單運算->應用題目->重新嚴謹定義公理->推倒出定理->形成知識體系
你會發現,當你想直接學方法論,通常效果不會太好。
像是學語言直接學文法,但沒有經過大量沉浸在該語言中,然後慢慢吸收單字、片語,最後的產物就是不自然的中式英文,以及很重的口音。
又或是學寫程式,沒有實戰經驗的情況下,就先學設計模式、方法論,這樣也不會實際get到他的用途是什麼。
所以我認為,要得到「融會貫通」的能力,提高知識總量這個粗暴的方法,還是需要的。(之前的影片也有談過) 我自己認為,至少要學習過2-3種沒有太大相關性的領域,而且到一定程度,才能夠「提取」學習的過程。
提取的意識
雖然知識總量很重要,但光是盲目的學習,就期待能夠「提取」出精華,我覺得還是有點不夠穩。所以我覺得針對「方法論」的學習,還是有必要的。這個意思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有意識的去思考前面提過的那些點,讓你對整個學習過程是有認知的,這包含:
- 我現在在什麼位置
- 我現在該怎麼進步
隨著你不斷進步,也會發現,自己過去的認知可能是錯的。你可能高估、或是低估了自己得能力;你可能不知道該如何進步;你也可能原本使用的方式是錯的。
如果在學習過程中,有保持這樣的意識,在你完成1-2項技能的精通後,應該就有滿大的可能性,可以領略這個過程的樣貌,讓你未來學習其他東西,都可以再次使用提取出來的經驗。
該如何開始
最後,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開始你的學習之旅,掌握「融會貫通」的奧秘,我最推薦的2項技能就是:
- 寫程式
- 英文
寫程式
為什麼我認為寫程式,是掌握「融會貫通」很好的一個起始技能呢?總共有三個原因
- 蒐集私訊的能力
- 反饋快
- 實用性高
- 訓練邏輯
蒐集資訊的能力
首先,寫程式這件事本身的特性就是,不管你是多厲害的高手,你都必須要上網查詢各種文件(現在也會使用AI),但比較複雜的問題還是得自己查。因此如果鍛鍊寫程式這項技能,可以讓你解鎖「蒐集資訊」的能力。這是不管到什麼地方都很實用的技能。我已經在生活中不知道遇過多少次,很多人請我幫忙,結果問題都是簡單google一下,就能解決的問題。你可以想像,如果你有這項技能,只要花幾分鐘的時間,就能解決別人搞很久都處理不了的問題,這是多大的優勢。
反饋快
第二個我認為學習寫程式,是很好的投資的原因,就是他的反饋很快。只要你有一台電腦,寫出來的程式馬上就能直接跑,直接看到結果。這跟學習其他理論、學科是很不一樣的。反饋來得快,也就代表比較有成就感,也就更容易體會,這個能力的價值,然後持續堅持下去。
實用性高
寫程式這個技能,不知道已經為我帶來多少方便性,還有省多少錢了。在剪輯影片的時候,會發現要製作比較進階的動畫、特效,往往需要自己動手寫一些腳本、代碼。尤其是我近期的影片,很大一部分,都是直接寫python產生出來的動畫。這些如果要自己用軟體做,不知道需要花多久時間。
又或是我架設課程網站時,透過自己寫一些小元件,也能夠讓頁面產生更多彈性跟變化。如果自己沒有這些技能,往往就需要請人幫忙,這中間除了人力本身的費用外,還有大量的溝通成本。
訓練邏輯
很多人會說,寫程式能夠訓練邏輯思考。我一開始不太能夠體會這點,因為我感覺寫程式似乎不能「保證」邏輯一定會變好,會寫程式不代表其他地方的邏輯也會進步,我自己也不覺得我有透過寫程式練到邏輯。
是後來我知道所謂transfer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融會貫通」),才解除這個疑惑。
簡單來說,當你掌握一個單一領域的知識,不代表你能把他類比、應用到更廣泛的情境。比如說大家都學過機率,但很多人還是會做賭博、買彩券等等這些機率上一定虧的東西,或是覺得遇到同天生日的人很巧,但其實機率不低。
很多人並沒有把自己的知識「統合」的習慣,因此,在他腦中的很多知識體系,很可能是互相衝突、矛盾的。因此他在讀書用的腦,可能跟做決定用的腦,有可能是不同的。
要能夠「融會貫通」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是單純學了技能就可以的。那到底要怎麼做到,這我在前面也聊了很多了。養成「統合知識」的習慣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這不代表學習寫程式,會對邏輯思考完全沒有幫助,我認為還是有很大的幫助的。只是這個「融會貫通」,是必須經過大量思考,以及嘗試「統合」知識,讓自己的知識體系保持一致性,才能夠達到的結果。
如果想要開始學習寫程式,可以考慮我的JavaScript課程。這是我最推薦新手學習的程式語言。
英文
第二個我認為最適合你投資的技能,就是英文。我列出了三個原因:
- 大量高品質資訊
- 語言與其他領域的不同、體會「耐心」的重要
- 體會「認知」的成長
這邊稍微工商一下,我即將開始籌備一門語言學習的課程,裡面會非常深入的去探討語言學習的本質,如果真的理解裡面的內容,你不會再需要上任何的語言課程了,可以靠自學學會任何語言(其實我自己也沒花錢上過語言課程,因為自學的效率其實更高)。
大量高品質資訊
曾經有觀眾這樣跟我說過:「之前學英文太痛苦了,但是又想看國外的書,所以現在在努力學日文,希望可以用日文看書取代英文。」我當下沒有點破他,但其實這是屬於一種逃避的心態。如果是為了興趣而學那是OK,但要說取代英文就有點不實際了。英文在吸收資訊這點上,是其他語言無法比擬的。
不論是書籍還是網路,英文的資訊都是更高品質、更新、更多的。所以想要用日文去取代英文,其實是不太現實的想法。日文以吸收資訊這點來看,大概比中文還要差。畢竟會使用日文的國家就只有日本而已。中文至少人口基數大。
事實上,英文還是現代唯一每個人學習都有好處的語言。 學其他語言的功能性價值,對一般人而言,相比起來是低非常多的,因為其他語言基本上都只有到當地才會用到,除此之外基本上是以娛樂、社交功能為主。
只要你習慣使用英文吸收資訊,基本上領先先其他人幾年了,瞬間就產生資訊落差。
語言與其他領域的不同、體會「耐心」的重要
語言跟其他領域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他領域很多時候只要「理解」就可以了。像是學數學、只要你理解一個定理、題目、或是證明,你就算是學會了。學習寫作,通常也有一個架構可以參考,只要方法用對,基本上不會做得太差。
但是學語言跟其他領域不太一樣,他跟運動項目有點像。你「理論上」知道怎麼做,是沒有用的,有時學太多「理論」甚至有些負面效果。學語言必須要大量的時間浸泡在其中,培養那個直覺。當你有了那個直覺,其實懂不懂理論就不太重要了。這是跟其領域很不同的地方。
也因為這樣的特性,學語言是非常考驗「耐心」的。你常常會感覺不到自己有沒有在進步。當你掌握這種「耐心」,未來要轉移到其他領域,也將會更得心應手。
體會「認知」的成長
語言大概是你最可以明確感受到「認知」成長的項目之一了。我還記得,在小時候出國玩的時候,完全不懂英文,聽見爸爸媽媽跟外國人交談,以為他們都「會」英文。
對,當時我的認知只有分「會」與「不會」。但我無法判斷一個人的程度在哪邊。
直到我後來開始認真學習,才慢慢感受到我的認知慢慢逐漸成長。我慢慢開始認知到,以前我所以為的「會」,其實可能只是「會一點點」的非常基礎的程度。說一個語言,有不同的程度之分:
- 可以用單字溝通的程度
- 可以組成簡單的句子
- 可以日常溝通
- 可以談論複雜的議題、掌握微小的語意差別
- 接近母語者的程度
但是,對小時候的我來說,卻全部聽起來都是一樣的!
學語言的過程你會不斷體驗這種認知刷新的過程。過去你以為的「完美」、「跟母語者一模一樣」,會隨著你自己進步,發現其實不是「完美」。你會慢慢聽到越來越多其中的差異。這當你也會讓你能更客觀去審視「自己在哪個位置」,如此一來才能夠繼續進步。
總結
以上就是我認為當代最重要的能力:「融會貫通」了。
我認只要能夠做到習慣「突破知識、認知上的舒適圈」,「強迫自己從0開始學習」,就已經超過90%以上的人了。就算是很多一個領域中的專家,也常常做不到這件事情。
同時我也非常推薦剛開始想要習得這項能力的人,可以先從寫程式、以及學習英文開始著手。把這兩樣技能都打磨到一定程度,當作「融會貫通」的前置技能。當把這兩樣技能學到一定程度,相信會成為一個非常好的基礎,更別提這些技能本身都有非常高的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