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blished on
關於歐洲人把藤藤蛇刺在身上這件事 - 與Gianmarco的對話
- Authors
- Name
- 走歪的工程師James
誰會想到,動漫居然是跟外國人最容易引起連結的話題呢?
在工廠做著貼貼紙工作,已經練就肌肉記憶的我,跟旁邊的20出頭歲義大利人同事Gianmarco聊著天,他問我:
「你喜歡聽什麼音樂?」
音樂這話題算是我的罩門。我近期一般只工作時聽lofi類型的背景音樂,真的沒什麼在關注新歌。雖然偶爾也會聽一些歌手唱的歌,但因為沒太過關注,一時被問到實在想不出什麼具體的歌手跟取名。
不過為了不讓話題死掉,我就多埋下一些話題種子,提到以前看過很多動漫,看能不能展開一些話題。
「一般的流行樂吧,我也會聽一些動漫歌,因為以前看很多動漫。」
意外的是,他的表情變了,眼睛為之一亮,追問我:
「哦,你喜歡什麼動漫?」
我知道這個話題中了。
過去聊過很多次這類話題的我,已經知道要先從主流開始聊。所以我就先講比較有名的動漫,例如火影忍者、航海王、獵人這類。
聊著聊著,我就有點好奇,問了他:
「在歐洲你們小時候通常電視都播哪些動畫?」
問了才知道,原來歐洲的小孩跟台灣小時候看的動畫都差不多,火影忍者、航海王、多拉A夢、寶可夢、七龍珠、遊戲王這些幾乎可以說是全世界80年代小孩共同的回憶了。
他說他小時候,也是玩遊戲王、寶可夢長大的。可能花在上面的時間超過2000小時。另外,他的玩第一個版本是第五世代,這讓我深深感覺到老了😂。
這段對話中,我試著開啟不同聊天支線,慢慢譜出這個人的性格輪廓,也聊了義大利的文化,聊了:
- 投資、金錢觀
- 義大利抽菸文化、他的戒菸故事
- 最近在練習雜耍
也聊了他離開澳洲之後想開車去德國啤酒節,買一堆酒然後狂喝,之後想去西班牙住段時間看看等等。雖然我平鋪直述的帶過了,但我相信對很多人來說,這是你認知外的世界,是很值得探索的。
不過,讓我最印象深刻的,還是刺青這件事情。


雖然刺青現在在亞洲也非常普遍,但讓我感到新奇的是,他們選擇刺在身上的東西是非常「直白」的。感覺就是想讓你知道「這就是我喜歡的東西」。
而我過去的觀察台灣人的樣本數中,大多數我遇到的人選擇比較「隱晦」的方式。刺的東西的象徵意義通常是只有自己懂的,或是至少要問一下,才知道是什麼意思,而不會這麼露骨的刺出「這就是我喜歡的東西」。
我覺得這件事情重點倒不在刺青上,而是這種把「表達自己的愛好」視為理所當然的精神,是很值得學習的。如果能夠內化這種精神,在社交上是一個很強力的buff。
我已經遇過法國人、義大利人、日本人。都是由動漫當作一開始的話題。深深的感受到,動漫真的從過去的次文化,轉變成一種主流文化了。
誰會想到,動漫居然是跟外國人最容易引起連結的話題呢?
社交修行之旅
透過這些聊天的過程,我也在不斷優化我開場的聊天方式。
過去每當被問到「你最喜歡什麼作品?」
我會因為想真的講自己最喜歡的作品,而不會想到可以講一些主流作品。最後的結果通常是:講出那些作品之後,他們也不知道。
畢竟我看最多動漫的時期是在2012到2018,對方剛好知道的機率實在太低了,而最近已經很少看了,在紅什麼我大多也不知道。
最後就會講出一個模稜兩可的答案,而無法給出一個具體的名稱。
現在我已經知道,這種聊天方式太過「老實」了。
與其說一個「不具體但正確」的答案, 不如說一個「不正確但具體」的答案。
意思是,就算不正確,你說的不是你真正「最」喜歡的東西也沒關係。重要的是你得到一個可以享受的交流過程。跟對方找到一些連結,並有機會更深入了解彼此。
比如,之後被問到喜歡的音樂,過去我會說「會聽一些動漫的音樂」這種模糊的答案。
現在我可能會直接說出我喜歡〈火影忍者疾風伝〉的OP6。就算對方不知道,至少也會知道火影忍者這個很主流的作品。甚至也可以讓他聽這首曲子,或是跟他分享這個東西的緣由是什麼。這樣是一個更容易延續話題的方式。
這並不是一個抱著「不敢展露自己真實興趣」的心態。而是有技巧性的去呈現自己的興趣,讓對話得以延伸。這樣比起話題死掉,完全沒有機會呈現自己是怎樣的人,是一個更好的結果。
當遇到臭味相投的人,再去選擇要不要延伸話題,分享自己最喜歡的東西也不遲。
總之,我在澳洲的社交修行之旅,還在持續進行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