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blished on
為什麼我願意4個月沒收入,學習一項技能
- Authors
- Name
- 走歪的工程師James
主頻道停更4個月
我的主YouTube頻道已經接近4個月沒更新了。
可能有一些人已經知道了,其實我這4個月,花最多時間做的事,既不是學韓文,也不是旅遊,更不是尋找自己——我這四個月,都在算數學。
具體來說,我花了多少時間在算數學上呢?每天我大約花4-5小時,甚至以上,在閱讀線性代數、微積分的教科書。4個月大約有120天,也就是說,三分之一年的時間,我總共大約花了400-500個小時在學習數學上。
「James,你怎麼敢4個月都沒收入,做一件完全不能賺錢的事阿?」
接下來就來跟大家聊聊,我投資這麼多時間在學習一項技能,背後的邏輯是什麼,以及實際執行後,得到的一些心得。
為什麼我敢花4個月學一個「沒用」的技能,不怕餓死
「會覺得一個東西沒用,往往是你的認知不足以看到要怎麼用他」
這是我不斷學習各種東西後,得到的一個心得。不是說所有技能學了都一定有用,但很多時候,你以為沒用的東西,往往都有可以變現的方式,只是它不存在你的認知世界裡面。
過去曾經有收過這樣的留言:「學語言再怎麼樣也就是學到跟母語者的一般人一樣的程度,除非想轉職當翻譯員,或是老師,不然好好充實專業能力比較實在。」
這樣的看法著實是非常狹隘的,它已經預設,作為一個雇員為人工作,是唯一的選擇了。在我腦海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見,該如何使用自媒體與網路,來讓語言能力的變現能力規模化。其中又包含「專精一項語言能力,特化功能性的深度理解」、「學多國語言,破解學語言的過程」等等不同選項。每一種不同道路,都可以產生獨一無二的價值與品牌定位。
就算不使用語言能力變現,當你多掌握一種語言,也代表你能夠以一個不同視角,去看待一個國家的風土民情,以及該國的各種趨勢,民意,資訊等等。這做為一個創業者、一個創作者都是讓你佔盡優勢的能力。
說了這麼多,我想已經表達得很清楚了,要判斷一個東西有沒有用,往往都要用更深刻的角度去看它。而不是以一個短期快速獲利的思維去看,才能看見它的價值。
回到原來主題「數學」。其實我在大學時期,也是一度認為學校教的數學、演算法理論沒用而興趣缺缺。只想快點開始學業界在用的框架、工具,並做出讓人驚豔的app。
然而,隨著經驗的累積,有了更多實作經驗之後,我才慢慢了解到,許多劃時代的發明、軟體,像是git,機器學習等等,其實都是建構在基礎理論之上的。而如果你不想只當一個「用別人工具做出換湯不換藥產品」的人,要能夠創新,做出「範式革新」,真正使用這些理論去解決問題的話,對於基礎的數學、理論,是必須要有深入理解的。如此才能做到舉一反三,把一個東西套用在不同場景的功力。
除此之外,我現在的人生路線規劃,與其說是一名軟體工程師,倒不如說是一個「知識傳播者」。我要做的事,已經不是一直使用相同的技術,去做許多換湯不換藥的軟體與應用。我真正具有優勢的地方不是那裡。
我跟其他人相比,最大的優勢是,我能夠幾個月的時間內,花數百小時,去鑽研別人不管是不願意,沒有能力,或是沒有時間鑽研的東西,進而從中抽取出規律以及洞見。這才是獨一無二,只有我才能夠做的事情。
近年來AI發展不斷加速,技術革新的速度也不斷加快。現在流行的工具與技術,誰又能保證5年後、10年後,是否會變得乏人問津呢?然而,橫跨幾十年的時間,幾乎不會有變動的,就是底層的數學原理、以及演算法的邏輯。
綜合以上所有的考量點,便可以得出結論了,要能夠讓我的內容再提升一個層次,我過去大學時期學的那種半吊子的理解是不夠的,我必須要真正精通這些理論,掌握真正舉一反三的能力。
除此之外,在我真正踏入創作這條道路之前,也已經觀察過許多國外創作者的發展。永恆不便的規律是,當一個專業型創作者,對於自己分享的東西沒有繼續鑽研,一旦他離開了職場,只是不斷吃老本的話,分享的內容就會開始變得空洞,重複。
沒錯,他們還是可以賺得到錢,畢竟初階的市場永遠都會有需求。但是我是一個怕無聊的人,我只要做的事情開始出現重複性,就會很難維持動力坐下去。所以那不是我能夠走,也不是我想走的道路。
最後,再來談談我為什麼不怕4個月幾乎沒有收入吧。
其實,當你從一個更本質的角度在看世界的時候,就會發現運作的邏輯很簡單。「只要你有價值,就不怕餓死。」
這看似很像幹話,但是真正能夠執行的人又有多少?
多少人知道股票長期會上漲,但買了ETF還是忍不住每天看盤,每次下跌就心驚膽跳?
多少人知道物質的追求永遠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卻還是深陷在消費主義之中?
多少人無法承受沒有穩定收入的不安定感,而繼續待在自己不滿意的工作,永遠無法發揮真正的潛力?
所以這不是一個理所當然,你應該輕易打發掉的幹話。你必須真的停下來,認真的去思考,你現在有怎樣的手牌,怎麼樣玩才是好的策略。
理性上來說:
- 我會寫程式,有數年工作經驗
- 我有學會多國語言的經驗
- 我知道怎麼從0把自媒體做起來(我已經做過三次)
- 我知道怎麼剪輯影片,具現化我要傳遞的想法
- 我知道怎麼行銷
- 我知道怎麼寫文案
- 我可以去7-11打工
你說,理性上思考,要怎麼想像一個未來情境,是我會餓死的?
學習的過程
學習一項技能的感覺,或是打造某種東西的感覺,可以這樣去描述:「當下你沒有感覺,回過頭,你已經走了很遠」。
綜觀我過去學期各項技能,以及經營自己的自媒體的經驗,沒有一項不吻合這種感覺的。
而且,我不只當過走了很遠的那方,我也當過「被超車,而且看不到車尾燈」的那方。
大學時期,剛進入資工系。那時候大部分的同學幾乎都沒有寫程式的經驗,而我仗著高中時期在專題課學過程式的經驗,大一很多程式課程都可以躺著輕鬆過。雖然跟那些以前參加過各種比賽,甚至有接案經驗的系上神人相比,我根本不算什麼,不過也已經比大多數的同學,都站在領先很多的起跑點了。這個優勢,一直到大二都還很明顯。
然而,大學時期,還沒想清楚我的人生到底想要幹嘛的我,對於大部分的課的態度都是「有過就好」。成績就維持在中段班,但並沒有自發性的去探索自己想要深耕的領域,也沒有思考過想從每個學期、每堂課之中帶走什麼。就這樣一轉眼4年就過去了,跟大一的我相比,我似乎沒有進步太多。
在這個時候,我慢慢意識到「很多那些大一時完全不會寫程式的同學,他們不知不覺已經走了好遠。」有些累積了實習的經驗,有些已經有了自己專精的領域,有些已經決定好要去哪裡讀博士。而我好像還在原地踏步,感覺跟大一的我相比,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原先佔有巨大優勢的我,不知不覺已經被反超,並且被拉開一個我自己無法預估要多久才能追回的距離了。
學習一個技能、培養一個能力的過程就是這樣的,每天,你感覺跟昨天的自己並沒有什麼變化。但是兩三年過去了,你會發現,每天累積的改變已經產生了不可跨越的鴻溝。
我過去學語言的經驗也是一樣的。我在大二時決定,仿照我以前國高中誤打誤撞學會日文的經驗,來學習英文。我每天花數個小時看國外的YouTube頻道。每天我感覺跟昨天的自己,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是到了大四,我已經明顯感覺到,跟大二剛開始的我,已經出現明顯的差距。這是很奇妙的體驗,你感覺每天並沒有做什麼,只是改變了一個習慣,但兩年後,你會感謝當初自己決定養成這個習慣。
最後,再回過頭來講這4個月學數學的體驗吧。
四個月前的我,對於自己線性代數跟微積分的理解的評價,是「不紮實」的。雖然因為大學上過的課程,一些簡單的題目會算,也知道矩陣乘法,總覺得自己的理解是不透徹的,缺乏深刻的理解,也無法應對變化的情境,也不知道嚴謹的定義。
這次投資4個月在數學上,某種程度目標就是想克服這個問題:
「希望讓我自己感覺我的數學基礎是紮實、嚴謹的」。
這個目標可能聽起來很虛幻,也不是量化的目標,但對我來已經是足夠明確的目標了。
於是這四個月,我每天花數個小時閱讀教科書,每天看著各種定義、定理證明推導、並自己做題目。線性代數看了2本書,微積分看了1/4本。 每天,我並沒有感覺我的數學能力「突然」大幅提升了。每天我都感覺跟昨天的自己沒有太大差別。
一轉眼,四個月就過去了。 感覺「我還是我,好像沒有實質的改變。」
但是客觀來看,現在的我,早已熟悉那些四個月前的我,完全一無所知的概念。在我的腦袋中,各種定理、定義,性質也早已形成神經網路連結,方我未來進行使用。
沒錯,一切都發生的如此無感跟理所當然。這其實就是學習任何東西的本質,也是你必經的體驗過程。 這也是為什麼搞清楚你為了什麼而學,是如此地重要。因為這個過程是如此無感的,如果你沒有想清楚你在幹嘛,很容易半途而廢。不管是語言、數學、程式語言、或是任何技能都是一樣的。
覆盤:我得到了什麼
那麼花了幾百個小時算數學,我得到了什麼?下面這些是我得到最明顯的收穫,後面我來逐項說明。
- 能力
- output與input的平衡
- 新的興趣
- 純粹享受一件事情的能力
- 還有什麼我不能學的嗎?
1. 能力
首先數學能力本身就先不提了,在實際做出產出之前,我想這部份吹太多沒什麼意義,就等之後實際看看能夠帶來怎樣的改變吧。
2. output與input的平衡
雖然我自己非常享受這種全新投入在一件事情上面的感覺,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作為一個靠創作內容維生的人,4個月完全專注在input,完全沒有output,並不是一個長期可以維持的狀態。而以我自己的個性來說,只要一個東西我已經「over it」了,就很容易對它失去興趣。所以一次把這些東西全部讀完,會讓我未來繼續製作這方面內容的動力降低。這是一件滿可惜的事情。
所以考慮到實務面,其實每次看完1個章節,就先做影片做輸出,雖然會犧牲學習的速度,但其實是一個更經濟的做法。未來我會嘗試以這種方式做一些新的系列。
3. 新的興趣
經過這4個月,我發現學習數學已經變成我的一個興趣。在休閒時間,比起看YouTube、追劇,繼續我的數學學習之旅反而變成一個更有吸引力的活動。對我來說這是很值得興奮的事情,當你的興趣同時可以產生長期累積效應,讓未來的自己變得更好,有什麼比這個還爽的事情嗎?
4. 純粹享受一件事情的能力
大多數人,包括過去的我,都是為了某些外在的目的,而去學習,或投入自己的努力在一件事情上。大學時期的我,從來不會想過,未來我有一天會自發性去學數學,而且還很享受這件事。
在這4個月的時間,大概是我人生中,最實際改受到,我真的完全在享受「學習」這件事。雖然一開始一樣是為了一個外在的目的而去做他,但是我後來開始「享受」這個過程, 一開始的動機似乎就不再重要了。
我不知道是因為我沒有時間上的壓力,或是,是因為我自己,為了我自己,而決定做這件事,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但我希望能夠擴散這種意境,有更多人可以感受到,「做一件事情」本身也可以是一種享受,而不需要是為了某種外在結果。
5. 還有什麼我不能學的嗎?
之前曾經在一部影片聊過,我認為一個人一生至少要有「精通兩種技能」的經驗。原因是當你重複經歷一個過程,才能夠從中提取出規律跟洞見。而惟有這樣,你才能夠繼續套用這個過程,持續去學其他東西。
如果大家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人在童年是最具可塑性的。一個人如果在幼年、青年時期,沒有受過一定的教育,經歷過深入鑽研某個領域,或是不斷嘗試打破自己的認知邊界的過程,那麼他成年之後,一定會思維僵固,基本上已經不可能有思維上的成長了。
趁年輕的時候,走過這種「學會一項技能」的過程,才有可能保持這種頭腦的彈性,在成年後能夠繼續更新自己的思維,以及學習新的領域的知識。
然而就跟我前面說的一樣,學習的過程是非常虛無飄渺的。而透過這次學習數學,我又再一次重複了這個過程。也強化對自己的信心。
「既然數學都能夠學習了,那未來還有什麼是沒辦法學的呢?」
值得嗎?
那麼投資了4個月,值得嗎?他真的能對我的事業產生正面影響嗎?老實說,我無法給你一個答案。
或許我會發現4個月的投資,真的產生了巨大的效益,讓我的內容產出發生質變。
或許我會發現這4個月的投資,效果不如預期,甚至發現我不如多產出一點output是更好的時間投資。畢竟就算是我現有的庫存知識,要做內容也做不完了。
但,這不就是學習的過程嗎?所有的投資的時間,都會累積成你的東西,這些累積都會反應在未來的你身上,並且不會浪費掉。
未來會怎樣我不知道,總之,我們就一起見證吧。